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招收对象

博士:招收和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博士,专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等。  

培养目标

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突出的创新精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专业技能,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培养理念

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未来发展为导向。实现在创新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再创新。

培养模式

采用“四双”模式,以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开展工程技术(下设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科技设计、创新创业管理三类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形成高端创新创业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适时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高端培训,服务社会创新创业人员。


1719200094063.jpg


双课堂。一般前两年在所在大学学习专业理论课,第三年至毕业在中心跨校跨专业同堂学习创新创业方法课和以真实项目为基础组队进行创新创业实战,实现多专业交叉融合。

双导师。学术导师为所在大学相关院系知名教授,负责指导理论学习。创新导师为中心及企业资深研究人员、产业专家和管理人员,负责指导课题研究或创业训练。两位导师共同指导论文。

双身份。入选者一方面以学生身份学习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在中心牵头或参与真实项目科研转化或创业项目训练,期间可获得奖学金及立项经费支持并分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收益。

双考核。一方面考核专业理论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考核课题科研转化水平或创业训练实际效果,双达标后授予大学学位或研修证书,并颁发中心创新衔证书。

课程设置

中心深入研究创新学科理论,并结合组织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专业基本理论+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实践”的特色培养模式。

(1)专业基本理论

主要教授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由中心与合作大学共同设计。

(2)创新创业方法

主要教授知识融合的方法与技能,包括:

“科技设计”课程。重点讲授技术规划与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作,提高学生技术产品规划、设计创新和实现能力。

“技术解析”课程。系统介绍各领域最新代表性技术成果及前沿进展,分析各成果的特点及应用潜力,开阔学生技术视野。

“商业模式与商业计划”课程。重点介绍商业模式基本原理及技术商业化方法。

(注:创新创业方法课为必修课,但如果专业理论课中有更全面、更高级别的内容时,可适当调整创新创业方法课的内容。)

(3)创新创业实践

学生以真实项目为基础进行科研或创业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项目招生

招生工作由合作大学与中心共同进行。

(1)内地大学招生

博士生。一般通过“推荐免试”招收。考生在规定期限内向合作大学报名,通过合作大学推免考试(一般在9月进行)后,由合作大学与中心共同初审、确定复试名单并进行复试,满足双方要求且政审合格者予以录取。若合作大学举办夏令营,可在夏令营期间提前面试。

(2)国际及港澳台大学招生

一般通过“申请-考核制”招收。中心根据合作大学的招生专业和要求发布招生简章,考生应在规定期限内向中心报名,由中心根据合作大学要求进行初审、复试,通过者持中心出具的推荐信和其他申请材料在合作大学网站上申请,经合作大学审核通过后录取。合作大学可推荐已就读该校的研究生,经中心复试后可录取加入“创新菁英计划”。

项目特色

专业扎实的理论学习。学生在大学相关专业全面学习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知识整合的系统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形成知识支撑,保证创新的高水平和持续性。

系统优质的创新教育。学生在中心系统学习科技设计、技术解析、商业模式创新课程,培养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设计与商业策划的系统能力,能够将设计、技术、商业、用户与文化有机整合,保证创新的有效性。

严格高端的创新实践。学生在中心可获得专项科研经费资助、组建个人实验室、相对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或者获得投资组建创业公司,有效提高其独立进行项目策划、队伍建设、工作管理、技术转化等能力。

创有所值的经济回报。学生自在中心从事科研转化、创业活动起,可获得丰厚津贴及奖学金,同时其可分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或创业收益,达到学习、科研与创业的结合。

跨校多科的交流协作。来自一批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不同学科的优秀学子,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和创新创业,不同文化、知识、能力与性格的协作,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果,缔结终身受益的友谊。

知行合一的人生旅程。学知识、练能力、谋未来,三位一体。


咨询电话:010-60976577

咨询邮箱:icollege@jingjinji.cn,贺老师

备注:工作日接待来访咨询,请提前预约。地点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翠湖南环路13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