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转载自“广东科技”微信公众号
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科管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节选)
发挥三地优势,围绕战略定位持续发力
龚国平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 厅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党中央接连赋予重大使命,给予重大政策,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继推动建设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和新鲜活力。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强调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纲要》发布以来,广东准确领会总书记、党中央战略意图,牢记嘱托、不断奋进,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走上新台阶,科技实力持续提升。
第一,大湾区创新布局逐渐成形。广东积极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珠三角、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逐步成势,广州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等串珠成链,挺起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中轴脊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保持全国首位,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保持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第二,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成型,散裂中子源一期、广州和深圳超算中心、国家基因库等基础设施建成并运行顺利,新布局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鹏城云脑Ⅲ等一批大科学装置;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成为“国之重器”,与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华南国家植物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落地揭牌,协同港澳布局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等不断完善并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广东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加,引领原创性成果实现重大突破;近五年,广东牵头或参与的7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扎实成效,在5G、超高清视频、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积极改革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项目形成机制,综合采用“竞争择优”“揭榜制”“并行资助”“定向组织”“应急响应”等多种项目组织方式,率先引入知识产权评议与技术就绪度评价,建立起多维度项目评价体系;在全国率先探索央地、省市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新机制,部省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合成生物学”和“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等重点专项,全力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湾区路径”。
第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大幅提升。广东大力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促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应用,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自主产业链创新链的骨干力量,大湾区内地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5.7万家;2021年A股上市企业9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成,达到83家,首发募集资金近500亿元;高新区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广州、深圳进入国家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之列,广东省46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5的GDP;为全国防控大局贡献广东力量。
第五,粤港澳和国际科技合作持续深化。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实现“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动”;推动大湾区内地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面向港澳开放,与港澳建立联合实验室20多个,面向港澳创建130余家创业孵化载体,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发布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深港河套等系列人才创新政策包,深化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世界创新型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下一步,广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奋力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先行地、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为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