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型研发机构巡礼——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构建全球协同化创新体系,打造国际一流产业创新策源地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兴起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系统和科技体系正在发生“突变型”演化。作为推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支“生力军”,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顺应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也顺应了全球科技产业革命浪潮。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办公大楼
踏入位于广州黄埔中新知识城纳米谷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大湾区协同院”)3楼办公区,一首名为《理想是百年的文章》的诗映入眼帘:
肩负着国人的目光,心向着世界的远方,顶天立地,协同担当。
名校汇聚开创先河,知行合一实干兴邦,创新穹谷,思想原乡。
先生后生生生不息,创新创业化茧成蝶,时代先锋,进步力量。
奋斗是自由的荣光,理想是百年的文章,创新无限,共享永恒。
短短100字的诗,传达了大湾区协同院的办院初心和理念,即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策源中心、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创新人才培养中心”。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公共区
2019年,在省市区的支持和推动下,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政府、广州高新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原“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简称“京津冀中心”)共同发起设立大湾区协同院,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大湾区著名高校共建,旨在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三位一体,促进科技经济教育深度融合
大湾区协同院引进京津冀中心的全球创新资源和运行机制,并结合大湾区特点进一步优化,加快推进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加速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经过3年多建设发展,初步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进展。
大湾区协同院以智能制造、光电、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为重点方向,与国内外一流大学、京津冀中心合作研发引领性前沿技术;自建共建工程技术平台,组建专职科研团队,将前沿技术接续加速研发为原创性工程技术;通过技术入股组建企业,或技术转让、许可等形式,实施技术产业化,形成先进生产力,联合企业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大学“育苗”、研究院“育种”、企业“育材”、区域“成林”的“有核无边”协同创新格局,并结合创新创业研究生培养,进一步加快推动科技、经济、教育深度融合。
二、构建国际化创新网络,与世界直接“对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大湾区协同院依托京津冀中心前期基础,构建了国际化的创新网络,与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牛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组建前沿实验室,聚集世界一流科学家,及时根据前沿科学最新进展布局具有引领性的前沿技术,以抢占未来创新制高点。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增强了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源头供给,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累了经验。
三、三元耦合协同攻关,构建优势资源配置机制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大湾区协同院自成立以来,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行“专业研究所—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基金”三元耦合机制,实现创新接力和加速。自建的专业研究所与大学联合提出有产业化潜力的原创性、颠覆性项目建议,由按产业领域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估,创新基金市场化决策和领投,政府予以配套资助。专业研究所的专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任务需要,与大学教授组成多专业联合攻关团队,开展中试和产业化,保证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和高效协同,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争做先进科技领跑者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大湾区协同院形成了多种项目发展模式,引进源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接续研发,加速产业化,累计实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35项(其中国际项目占比接近50%),涵盖先进制造、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柔性电子等领域。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8项,产生了“纳米金属透明电极”“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床旁便携高分辨呼气分析仪”“用于病理诊断的激光发射显微镜”“植物免疫蛋白RDR低毒广谱抗肿瘤原创药”等世界首创成果,其中4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成就展重点项目,科研工作初见成效。
五、“引”“育”并举,构筑人才聚集新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湾区协同院始终秉持着“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的理念,组建了专业化的管理服务队伍以及一支专兼结合的科研力量,引进双聘院士1位,引进院士团队4个并启动了项目,已开展合作的世界一流科学家达到20余位,组建了150余人的科研队伍,开展研发及转化工作。
大湾区协同院持续深化创新教育协同,培养知行合一人才。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导向”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思想,采取“双课堂、双导师、双身份、双考核”的“4双”模式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学生在大湾区协同院学习创新创业课和以真实项目为基础组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通过大学导师、大湾区协同院创新导师联合指导,学生按全职人员获取报酬并分享成果转化收益,毕业后持续参与项目发展,延续技术血脉,强化技术传承,加速技术演化,提高转化成功率。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近期启动)等5所高校联合培养的40名博士研究生已入学,今后每年计划新招博士约50名。
六、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协同院通过“我创新你创业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高水平运营团队,以成果入股共同组建创业企业,培育产业新生力量。通过“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工程”,将成果以技术增资或许可的形式注入已有企业,优化其技术基因和加速发展。通过“龙头企业整合创新工程”,与视源电子、TCL等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和实施产业化,培育产业集群。从而将技术资源、专业能力、经营能力、产业资源等高效融合,实现了技术高效转移转化和可持续发展,持续提升了企业竞争能力。
截至2022年12月,累计创办和孵化高科技企业13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智能超灵敏活细胞超分辨显微镜”和“智能呼气分析精准诊断平台”两个项目的落地转化。
(一)“智能超灵敏活细胞超分辨显微镜”,主要用于前沿探索及精准诊疗领域,并打破相关领域的国际垄断。
项目采用全新光学设计制造,将光强降低到传统手段的十万分之一,发明了稀疏解卷积算法,攻克成像采集速度慢、低信噪比图像重建质量差等难题,成功研发出具有超高灵敏度、超高速和超低光毒性的活细胞超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
超视计科技HiS-SIM智能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实验场景
项目成果转化成立了广州超视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核心产品为自主研发的HiS-SIM智能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这一产品的发布打破了高端显微镜国际垄断并实现代际超越,成为国际上第一款可长时程、实时动态观察细胞器细微变化的超分辨系统,从而铺平了在活细胞上观察精细结构动态变化的普遍道路,可建立与生命现象、疾病的对应关系,为生命科学研究、疾病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有力支撑。公司先后荣获“第二十五届全国发明展”的“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2022年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项“优胜奖”等多个专业优质奖项,2021年10月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重点项目。
2022年,公司获批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已入选《广州市创新产品目录》及“2022年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北极光、启明创投等领投的两轮融资,完成十余套产品的交付,用户包括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
(二)“智能呼气分析精准诊断平台”,可用于临床无创诊断,并实现国际领跑。
精智未来Alpha Go 床旁手推车式呼气分子分析仪
为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实际需求,我国精准医疗领域快速发展,方便、快捷、准确的疾病筛查和健康监测医疗器械成为重点聚焦发展方向,大湾区协同院与密西根大学合作,以小型二维气相色谱技术为基础,开发了智能呼气分析精准诊断平台,通过对患者呼出气体的实时分析,实现对多种疾病的快捷、方便、无创、无损的体外诊断。在国际上以人体呼吸代谢组学为切入点进行疾病诊断的同类别公司中,本产品在灵敏度、分辨率、智能化方面各项指标已达到第一梯队水平,属于全球首创可在ppt(万亿分之一)灵敏度水平实现对人体呼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代谢产物实现全谱图扫描的精密医疗设备。2021年,成立精智未来(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对该成果进行产业化,公司已获得包括真格基金在内国内著名投资机构的2轮融资。
此外,大湾区协同院还积极引进其成熟研发成果到广州落地转化。2020年,引进了全球首创的“金属透明电极”生产企业载诚科技落地广州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该项目一期总投资5亿元,已于2022年底投产,具备生产600万平柔性纳米金属透明电极、高阶水氧阻隔膜、金属薄膜电容等产品的生产能力。2021年,引进高端工业软件企业十沣科技在穗建立研发中心,研发的核心软件及相关技术成果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风资源、电子、机械装备等行业相关龙头企业。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大湾区协同院将始终坚持发扬自主创新和全球协同的双重优势,坚守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面向经济主战场,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加速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 源 :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